来源:明报

自港交所2018年修改《上市规则》引入18A章,允许生物科技公司来香港上市以来,至今成绩斐然。

20020香港交易所生物科技峰会于昨日(9月1日)线上召开,就香港资本市场如何助力医疗健康行业发展,以及新冠疫情之下生物科技行业的未来趋势等热点话题进行了尖峰对话,共同探讨生物科技投融资前沿动态。

香港交易所主席史美伦分享了香港政府及社会各界共同打造生物科技创新中心的不懈努力,并希望可进一步吸引东南亚、欧洲、以色列的生物科技公司来港。她指出,在当今全球政经环境日趋复杂的背景下,香港资本市场运作坚韧稳健,无愧于国际金融中心称号。

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回顾2018年香港交易所推出生物科技上市新规的改革历程。他认为,生物科技上市新规的顺利推出及后来的成功发展,彰显了香港交易所尊重市场、勇于创新的传统。他表示,未来5至10年将是生物科技行业发展的重要时期,香港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生物科技公司集资中心。


港交所市场主管姚嘉仁:生物科技公司,交投活跃

根据港交所发表统计,现时共有20家生物科技公司根据上市规则18A章上市,其IPO加上后续配股集资额累积达940亿元。再融资市场亦非常活跃,其中百济神州(06160.HK)配股集资21亿美元,为今年全球生物科技股规模最大的再融资。

港交所董事总经理及市场主管姚嘉仁表示,20间生物科技公司股价由上市至今增长70\%,今年平均上升44\%,交投也很活跃,日均交易量由2018年2.7亿元,增至去年6.1亿元,今年首8个月达到14亿元,反映有关公司表现及投资者对这个板块的关注取得非常好的进展,亦反映行业长期发展潜力。


姚嘉仁表示,未来将主要由衍生品及指数两个方面,支持生物科技股在香港市场的发展。他指出,现时共计有9家生物科技股被纳入恒生综指,包括7家未盈利生物科技股,及百济神州、信达生物(01801.HK)两只已成功录得盈利的生物科技股。他表示,相信纳入指数,可助生物科技股深化投资者基础。至于衍生产品方面,他仅表示现时部分生物科技股有相关产品推出,会否进一步发展则未有多提。


姚嘉仁提到,交易所将发掘更多海外生物科技公司到香港,包括以色列、欧洲及英国等地,认为相关生态圈已经形成。


港交所上市科主管陈翊庭:持续完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规则就指引作5项厘清

港交所董事总经理及上市科主管陈翊庭表示,两年多前公布新上市规则后,有20间未有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在港上市,集资480亿元,已经形成「群众效应」。


陈翊庭表示,研发及创新是这些生物科技公司的生命线,有关企业一直要寻找新资金,除了透过上市集资外,亦透过自己的平台寻求资金来源,至今成功集资约460亿元,同时正在扩大产品范围和治疗领域。她又说,要与市场紧密合作,跟随市场趋势,并继续完善相关上市规则。


陈翊庭表示,自己上任之后,就此前在生物科技股审批流程常见的问题、IPO审查机制作出全面检讨,今年4月亦发出了数封指引信。她昨日根据指引信,就生科股上市的5个方面作出厘清

  • 首先,生科股需就商业化核心产品集资用途作出解释。部分认可用途包括在现有基础上发展新适应症、将产品于新市场上市。

  • 第二方面,对于医械股,对涉及核心产品的集资用途发指引。根据产品阶段及公司计划,部分被认可的用途包括建造生产设备、组建销售及市场团队。

  • 第三方面,对于收购及引进授权,生科股必须就收购或引进后的R&D工作给出解释。例如由临床前至临床后,由I期到II期的进展等。

  • 第四方面,则厘清了对「其他」生科产品分类的定义

  • 最后,陈翊庭表示,生科股可参考指引信,以了解如何编写上市文件的总括、竞争对手、核心产品等部分


高瓴资本:要以长期心态投资生物科技公司

高瓴资本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磊表示,生物科技业近期大爆发是天时地利人和,涉及科学、生态及资本市场的发展。


张磊表示,生物医药业是一个原发创新驱动的行业,从0到1的技术突破、技术到临床研究的验证,再到从产品到市场开拓,面临多重“死亡谷”,它的背后不仅需要长期资本的持续灌溉,也需要形成鼓励生物产业创新发展的系统环境,从政策、资本、资源、产业链、人才等多重、持续的赋能。高瓴创投的推出就是要帮助早期生物医药公司穿越死亡谷。


他表示,要以长期主义心态投资这些企业,公司2012年开始投资相关行业,例如投资百济神州时估值都还不到1亿美元,现在已是200多亿美元,连续投资8轮,前3、4期仍没有收入,反映没有长期主义的信念,是不可能做好投资。


另外,他说,美国、香港及内地3个市场各有特点,美国是成熟的资本市场,港交所则做了得多好的创新,至于内地市场有其优势,包括有创新的人才、客户及环境,认为3个市场要共同促进。港交所的位置便于直接协助公司与资本对接,未来本港市场的发展将对内地也有促进作用。他又表示,未来生物科技股将改写「价值投资」概念,相信创新的价值会更受重视。


基金:望港交所18A可纳细胞治疗公司,放宽架构要求

论坛亦有部分大型国际基金代表出席。有出席投资者表示,希望港交所可进一步拓宽18A规则下容许上市的生物科技股类别。


奥博资本(OrbiMed)董事总经理王婷表示,希望港交所未来考虑接纳未盈利的基因治疗、细胞治疗,以及基因检测、癌症筛查两类企业来港上市。


王婷表示,基因治疗、细胞治疗面对的问题在于获得临床批准较难,但此类疗法的特点在于,在递交临床实验申请(IND)前,往往已经进行了大量的非注册临床研究,有大量的证据证明其有效性。她表示,部分细胞治疗的疗法虽然仍未获得临床批准,但「在真实世界已经广泛应用」。王婷补充指,基因检测的情况类似,虽然已经有广泛应用,但在获批文件上仍有一定难度,因而不能符合上市资格。她表示,有此类公司最后只能选择赴美上市,感到非常可惜。


礼来亚洲基金(LAV)创始管理合伙人施毅则表示,于国内公司出海,以及部分海外上市回国的情况中,公司在改造红筹等架构上均要耗费许多心力,亦涉及税收问题。他表示,希望未来监管机构可研究公司架构上的法律条件,在此方面有所突破。


版权声明:所有瑞恩资本Ryanben Capital的原创文章,转载须联系授权,并在文首/文末注明来源、作者、微信ID,否则瑞恩将向其追究法律责任。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或公众号平台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
更多香港IPO上市资讯:www.ryanbencapital.com

相关阅读

李小加:香港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生物科技公司」集资中心

李小加:香港本地经济受到重创,「金融市场」是香港唯一的优等生

李小加:逾百家公司筹备来香港上市,「新经济公司」为香港资本市场带来巨大且不可逆的转变

香港 IPO中介机构排行榜 (过去24个月:2018年8月-2020年7月)

hkmipo

作者 hkmipo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