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香港01
毕马威又认为,目前不少科技公司均选择「A+H」上市,是有利两地交易所发展。如今阿里(09988.HK)、京东(09618.HK)等大型中概股已经回流,该行料日后未必再有如此庞大的中概股回归,市场可憧憬其余较细、但仍有一定规模的中概股在港集资,以及更多生物科技股排队上市。
今年首3季上交所跑赢全球新股市场,香港则排名第三,香港能否后来居上仍要视乎第四季的表现。根据毕马威2020年第三季中国内地和香港新股发行及其他资本市场发展趋势评估,截至2020年 9 月 22 日的全球新股集资额排名,上海证券交易所、香港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将分别位于第一、第三和第五位,总集资额分别达到 382 亿美元、234 亿美元和 105 亿美元。
京东、网易等虽已回归,未来中概股仍可观
今年已经出现大型中概股的回流潮,京东(09618.HK)、网易(09999.HK)、百胜中国(09987.HK)等亦先后从美国回港作第二上市。知名的大型中概股基本已经回来得「七七八八」,毕马威中国资本市场咨询组合伙人刘大昌(Louis Lau)亦认同大部分超大型新股已先行亮相。不过他指出,正在排队作第二上市的新股依然有一定规模,若要符合第二上市规则,市值最少要有100亿元。故此,即使规模和市场关注度不及阿里巴巴及京东这些「巨无霸」,但亦有一定集资规模,而且数量亦有不少。
由于A股近年不断改革新股市场,包括上海科创板注册制改革成功,故蚂蚁集团等科技公司可以选择「A+H」上市。被问及会否担心香港被中国「抢生意」,刘大昌认为香港仍然拥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虽然至今港交所的新股集资额未及上交所,但预期全年集资额将较近两年高,「饼足够大,而且新经济公司高速发展令市场愈来愈大」,他强调「A+H」上市能够让两地受惠。
随着愈来愈多中资巨鲸来港上市,令内地企业占港股总市值升至约八成,港股「国际化」程度略嫌不够,刘大昌坦言这个比例由过去到未来都会一直在增长,可以预期这趋势不会出现很大的逆转,始终本地及国际企业很难与中国企业相比。再者,全球的新经济「独角兽」都集中在中国,只要它们在港上市,必定会再增加这比重。「若本港要吸引更多国际企业,首要条件是疫情尽快完结,能够让香港争取更多外国企业上市。」
香港有望成全球最大生物科技集资地
除了中概股之外,香港IPO亦有另一主要的发展方向,就是成为生物科技公司的首选集资地。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在今年9月香港交易所举行的生物科技峰会上表示,希望未来5至10年香港成为全球最大的生物科技企业集资中心。刘大昌认为,近年中国的生物科技发展步伐快,更多生物科技公司能够满足香港的上市要求,故此近年有大量公司申请并成功上市。焦点例子有再鼎医药(09688.HK)、康方生物(09926.HK)、康希诺生物(06185.HK)、云顶新耀(01952.HK)等。他认为,香港要成为全球最大的生物科技企业集资中心,最重要是要有足够的「源头」。
刘大昌分析指,美国在生物科技公司上市方面已有数十年历史,要与美国竞争吸纳这些公司,并非单纯看市场本身,更要看生物科技公司来自哪地。他认为中国以至东南亚的生物科技公司,会倾向在港集资上市。而这些生物科技公司,正正因为其行业特性,能够有超高速增长,成立仅几年的公司已有机会拥有足够市值符合上市门坎,令港交所有可能在5至10年内成为最大的生物科技企业集资中心。他强调,随着公司愈来愈多,投资者亦会对其认识更多,逐渐形成生物科技的「生态圈」。
版权声明:所有瑞恩资本Ryanben Capital的原创文章,转载须联系授权,并在文首/文末注明来源、作者、微信ID,否则瑞恩将向其追究法律责任。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或公众号平台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