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东网等

新冠病毒疫情下,美国史无前例的放宽流动性,三大指数现虽处历史高位,但据彭博统计,美国现时约有527家企业可被归类为「僵尸企业(Zombie Companies)」,占全美最大的3000家上市公司近两成,总负债金额高达1.36万亿美元,较2008年金融危机高峰时的5000亿美元,高出1.7倍。日本软银集团(Softbank)创办人孙正义警告,未来2至3个月内可能出现急速恶化的糟糕情况。


僵尸企业是指企业收入仅够或甚至不足以支付利息支出,只能靠各类债权人持续注资来维持,彭博指此定义下的僵尸企业不乏知名企业,包括飞机制造商波音、油企埃克森美孚外,邮轮业龙头嘉年华、全球第二大航空公司达美航空、曾是连锁百货「龙头」梅西也在其中。


僵尸企业在1990年代日本、金融海啸后的欧洲都曾在大举出现,虽然无法赚取足够收入支付负债,但因为接续获得信贷而得以苟延残喘。外界一般视「僵尸股」为经济发展的负累,因相关公司无法投资和发展新业务。


有经济学家指出,美联储为避免大量公司破产或要拯救「大得不能倒」(Too Big to Fail) 让它们获得实际几乎无上限的信贷,虽然短期能避过经济陷入大萧条,但可能导致资本流向生产效率低残的公司,长期会抑制就业和经济增长,对复苏造成深远影响。简而言之,就是短痛与长痛的差别。


就此,跨国投资管理公司阿波罗首席经济学家Torsten Slok说:「我们更应该问的是联储局基于维持市场稳定的心态选择介入,那些原本就应该被淘汰,现在却活下来的公司会怎样?资产被困在无力进行投资和扩大业务的僵尸企业里,对经济有何影响?


事实上,反映美国整体首3,000家企业的罗素3000指数成分股中,有超过六分之一在过去一年已变成「僵尸中的僵尸」,即收入连贷款利息也还不起,去年有335家,今年就一下子增添近200家,总数达527家,单是疫情期间债务就急增近一万亿美元。


生存能力应成为是否获得政府和央行支持的重要标准

虽则说僵尸企业有机会「翻身」,但据俗称「央行之母」的国际清算银行于9月对14个发达国家过去逾30年企业研究发现,僵尸企业可以对经济带来长远伤害,因为约6成僵尸企业会一直苟延残喘,无法保持生产力、盈利能力。即使企业摆脱「僵尸」状况,但最终又重新堕入「僵尸企业」的可能性比一般企业高出两倍。专家认为,企业生存能力应成为是否获得政府和央行支持的重要标准,而非既有规模。


不过,也有投资机构相信即使部分企业在疫情下已沦为僵尸企业,但不少只是因为疫情突如其来,令消费者行为大变,投资时需要分辨「受伤者」、「活死人」。然而无可否认,部分企业或因疫情而无法重新站起来,或需要彻底的改革才能生存下来。


软银「储粮」,出售资产套现800亿美元

面对美国极不明朗的前景,科技巨头、手握不少「大数据」的孙正义明言,今年软银积极出售资产,目的就是为未来2至3个月内可能出现急速恶化的最糟糕情况作准备。


孙正义透露,软银最初计划今年出售约400亿美元资产,但最终卖掉约800亿美元,就是为「揸重现金」,为第二波疫情引爆全球大封锁最坏情况「储粮」。


孙正义警告,疫苗绝非万能,在接下来的2至3个月任何灾难都可能发生,并提到2007至2008年雷曼兄弟破产引爆金融海啸,当时看似是一宗独立事件,但却成为更大范围的金融崩溃催化剂。


版权声明:所有瑞恩资本Ryanben Capital的原创文章,转载须联系授权,并在文首/文末注明来源、作者、微信ID,否则瑞恩将向其追究法律责任。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或公众号平台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
更多香港IPO上市资讯:www.ryanbencapital.com

相关阅读

美国证监会(SEC)传年底前推出审计新规,中概股退市压力骤增

美国证监会主席宣布辞职 (全文)

香港IPO市场(2020年前十个月):上市120家,募资2,491亿港元

香港 IPO中介机构排行榜 (过去24个月:2018年11月-2020年10月)


hkmipo

作者 hkmipo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