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公报
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梁颕宇
新冠疫情持续肆虐全球的同时,也引发了生物医药的投资狂潮。
在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梁颕宇看来,热钱涌入也可被视作技术跨越式发展的助推器,港交所应积极把握这一历史机遇,尽快扩充IPO审查团队,吸纳包括欧美国家在内的优秀海外企业前来上市,将香港生物科技融资平台做大做强。
据梁颕宇回忆,2015年决定投资国产疫苗研发企业康希诺生物(06185.HK)的时候,周围的朋友都在反对,因为各国疫苗都是通过CDC(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购的,价格会被压得很低。“但我认为疫苗是国家的战略性产业,是一定要投的。”直到2018年底,美股才迎来第一只纯疫苗股Moderna(MRNA.US),这单IPO极大提振了市场氛围。次年3月28日,康希诺生物也在港交所正式挂牌。
如今新冠病毒的肆虐刺激热钱涌入,梁颕宇表示:“平时不做医药投资的(创投)现在都进来了,(生物医药股)二级市场的估值也去到了很高的位置。”上文提到的莫德纳(Moderna)由于推出mRNA新冠疫苗,去年股价升逾四倍。而就在2019年,梁颕宇曾与莫德纳创始人在香港餐叙,当时对方表示mRNA技术落地还需要五到十年,而眼下mRNA疫苗却已在全球范围接种。
吸优质美欧企挂牌
有关mRNA的医学研究可追溯至上个世纪90年代,近年来随着脂质纳米颗粒技术的成熟,mRNA医药的临床试验开始增多。梁颕宇透露,启明创投也做过几轮mRNA研发企业的投资,但整体来说大家对这个新的技术平台还是比较谨慎的。“谁也不知道官方是否会认可mRNA技术,毕竟积累的临床数据有限,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最新消息指,中国内地或于二季度引进复必泰,这也将成为首款获批的海外疫苗。梁颕宇认为,鉴于政府、社会、市场资源的大力支持,国产mRNA疫苗也有望在年底完成注册。现在主要的挑战是内地缺少新冠病人,因此需要通过桥接实验的方式进行评估,即一、二期临床在国内做,三期在国外做。
事实上,业界最早寄希望于mRNA技术应用在癌症治疗领域,莫德纳的mRNA新药在头颈癌(head and neck cancer)临床方面也取得不俗表现。在梁颕宇看来,疫情加速了整个生物医药产业链的发展,攻克癌症的时间窗口也在大幅提前。
采访时适逢港股市场制度改革三周年,香港也藉此成为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融资中心,梁颕宇今年也被委任成为港交所董事会成员,引来市场对于生物医药板块的更多憧憬。
梁颕宇直言,港交所希望能够吸引不同背景的生物科技企业上市,这里既有内地的,也包括欧美及其他亚洲国家的优秀公司。“对于海外公司来说,港股市场的一大吸引力就是港股通机制,它们可以藉着这个平台获得内地资金的关注。”
「四个建议」教选医药股
做大市场规模需要配套跟进,港交所面临的挑战就是IPO审查组人员亟待扩充。
梁颕宇透露,今年来港上市的医疗公司规模会是去年的三到四倍,“他们团队的工作还是挺辛苦的。”
此外,投行保荐机构也急缺生物医药相关专业的人才,梁颕宇建议可以去美国市场“挖角”。“那边很多华人金融从业者现在都很希望回来发展的。”
生物医药行业的投资门槛较高,特别是现在板块估值不低,如何选股成为重中之重,梁颕宇给散户提出几点建议:
一是要看企业的新药会不会给批,批了之后会不会大卖;
二是要看新药在同业中的竞争力有多强;
三是要看新药会不会选入医保,如果没有国家补贴,新药单价又比较贵,其实会抑制在国内市场的销量;四是要看企业的管线是否丰富,如果只做一两个药品,经营风险还是比较大的。
统计显示,截至2021年3月31日,共计63家医疗健康及生物科技公司于港交所上市,融资额超过1969亿元。其中,共有31家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根据《上市规则》第十八A章于香港交易所上市,总融资额821亿元,占同期香港新股市场融资额的7\%。
更多香港IPO上市资讯:www.ryanbencapital.com
港交所:「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已上市32家,目前没有计划放宽其上市门槛
32家在香港上市的「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本周表现(4月30日)